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屯留有个常西村,泽惠苍生白龙寺

    信息发布者:付慧琴
    2017-11-29 21:42:54    来源:屯留老乡俱乐部   转载

    屯留有个常西村,泽惠苍生白龙寺

    2017-11-28 屯留老乡俱乐部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屯留老乡俱乐部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地名普查

    【类别名称】农村居民点

    【标准地名】常西

    【罗马字母拼写】Cháng xī

    【所在(跨)行政区域】路村乡



    地名来历

    屯留县县城东北方向约二十五里处,是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声名显赫的常村。常村在明清和民国时代曾为镇治,是屯留县广大群众口中“常余张良四大镇”(常村、余吾、张店、良马)之一,后来随着历史变迁,乡镇建制各有不同,现隶属于路村乡管辖,且因人口众多,遂和余吾镇一样,按照地理位置的不同将主村划分为常东、常西两个行政村。常村故地,交通便利,一马平川,民生富庶,历来就是麟山绛水的一块远近闻名的人间福地。


    在如今常西村的村北,有一座历史久远的白龙寺,当地俗称白龙庙。寺为佛教建筑,而庙的范围较大,可以为佛教的寺、庵,道教的观、宫,也可以为儒教的庙、祠。从崇拜对象和建筑结构上来讲,常西村的这座供奉白龙神君的庙院是严格意义上的佛寺。白龙寺前,有一方流水不腐清澈洁净的白龙池,池西约二里之远,还有一座几近颓败的“白龙堰院”,院中的一口古井里相传还有一根粗长的铁杵,用来堵塞神龙的口鼻,“若拔其杵,则远近皆为泽国矣。”(语出清朝同治年间邑人教谕申联甲《白龙池记》)。

    根据明朝弘治十五年《潞州志·祠庙志》记载:“白龙神庙,在县城东北二十五里常村,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赐额‘义济侯’,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修。”明清版《屯留县志》中也有记载,说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又加封白龙神君为“护国义济王”,并赐御制匾额一面,由侯及王,官爵升了一级。通过这些简单的记载,我们得知庙中主神白龙爷在宋徽宗和清康熙两朝分别受封侯爵和王爵,也了解到在元代的忽必烈时期,白龙寺重新修缮过一次,但是此寺庙的初建年月是什么时候?寺庙内现存两根方形的盘龙石柱,据文物专家仔细考证,为南北朝时期(主要为北魏)的石刻建筑风格,据此推断白龙寺可能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的历史阶段。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包括屯留县在内的整个北方地区皆是北魏及其两个后续政权西魏、东魏的所辖之地,北魏明君孝文帝从塞北平城向中原洛阳的迁都途中,曾路经屯留县,在屯留城南的嶷神岭上曾留下一段“此地形胜,疑有龙伏”的历史佳话。也许当年孝文皇帝在嶷神岭所看见的就是常村的这位白龙神君,也未可知。这两根盘龙石柱笔者曾两次探访,和一般的石刻确实很不一样:柱呈方形,两人多高,其上所雕的神龙不完全是裸露在外,而是半外半里、“时外时里”,藏尾露头,鳞爪飞扬,云纹雨气,颇具气势。为什么说“时外时里”呢?蜿蜒于柱的两条神龙的头尾躯体以及四个爪子,不全是被阳刻在柱子表面,而是有的身体部分被隐藏在四方石柱的边棱之内,给人一种动感游移的真实感觉。这在北方民间龙柱的雕刻上还是非常独具一格的。




    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白龙寺旧庙曾经有过约四五次较大的修缮,民国十六年(1927年)常村人郝景贤主持的修葺是最近的一次。现在人们所能忆及的当年的白龙寺,为清代遗构。坐北朝南,一进两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上为戏楼)、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角殿和东厢房,山门之前有一座清代的石砌麻池,也就是现今的白龙池,池东有一通青石庙碑。正殿建于高一米左右的砂石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架构,屋顶为单檐悬山顶格式,灰板瓦屋面,檐下斗栱七攒,柱头斗栱一斗二升,殿内梁柱彩绘神龙,山墙残存有面积不大的壁画。正殿内正襟危坐的就是施千年雨泽、保一方平安的白龙神君。这就是常东常西上年纪的老常村人所能想起的最全资料了。后来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的上党战役中,白龙寺也和余吾老街上的“李金榜宅院”一样,曾经充当过老爷山战斗一线的后方医院,当时的解放军热情高涨,轻伤不下火线,中伤就在常村白龙寺简单包扎处理或做一些简单的手术,重伤才抬往别处进行救治。可以说,常西白龙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曾经为打赢上党战役甚至是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之后,这里和别的庙宇一样,被用作当地的学校,成了屯留县“第二完小”。也许是白龙爷真的在天有灵,学校里多年培养出大量的各式各类人才,在屯留县、长治市甚至全省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不乏拔尖领军人物。

    如今的白龙寺是2011年由当地某德高望重者倡导并斥巨资开工重建的,历时三年重建完成。整体工程尽可能依照旧制在原先寺庙的根基和旧址上进行建设,并在寺庙的建筑过程中,尽量取用了原先旧寺庙所剩下的石板、石阶、石柱、石墩、石碑、木梁等基本材料,所以从整体或细节上来看,挺拔雄伟的崭新建筑又不乏历经岁月的沧桑古意。如今的白龙寺,依然坐北向南,一进两院,面积较之从前更大更宽,寺庙前也重新修缮了白龙池,并建有悬山顶大三间的白龙池阁楼一座。重修后的白龙寺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然是三大建筑群:南边是巍峨厚实的山门,上有高峻宽大的戏楼以及左右两侧斗拱飞檐的钟鼓二楼;中间是带四梁八柱大前厅的白龙神殿,左右为分列东西两侧的两排供奉祭祀村社之神的殿舍;北边是供奉佛教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观世音二菩萨的西方三圣殿,东西角殿分别是骑青狮、跨白象的文殊普贤二尊者,东西偏殿中受用香火的是药师王佛和地藏菩萨。


      


    历史沿革

    从原先戏楼位置的大门口往里走,有一种步步登高的感觉,一院更比一院高,这也是古代神权思想的一种现实反映。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讲,明清之际初建的这个奶奶庙,由于多方面原因,似乎从未复修过,这在全县各村镇庙宇中也是少见的,其他好多庙宇的碑记中都有某某年始建、某某年复修的相关记载。余吾西街奶奶庙也曾有一块一人多高的青石庙碑,但在诸如“破四旧”等历次政治运动中早已佚失,相关的文字资料少之又少。根据老人们口耳相传,当年的奶奶庙正殿大三间,四梁八柱,东西角殿各两间,庙顶建筑格式不是普通的硬山顶而是级别稍高的“悬山顶”,这种悬山顶格式的特点在于: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也就是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历史沿革

    常村所在的屯留东半县地势很平,据考证在古代曾遍布湖塘水泽,否则附近就不会有北浒庄、南浒庄、北渔泽、南渔泽、顾车(原名雇车,传说秦始皇东巡时在此村弃舟登岸,雇车前行)等好多和水有关的村名了。而白龙寺之西的白龙堰院的古井中,也传说有一根粗长的铁杵塞于龙嘴,否则“若拔其杵,则远近皆为泽国矣。”但凡有水之地,自古以来就膜拜龙神,这也能够直接证明常西白龙寺的历史之久远了。据说,常西的白龙爷称呼当地石室村的蓬莱宫主神为舅舅,而叫附近顾车村的奶奶庙主神为姑姑,这种说法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也无从考证,但多少年来,当地的人们就那么习惯性地互相插科打诨,其中也很具有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其实常村一带除了这座历史久远的白龙寺,还有一些别的庙宇,单说奶奶庙就有不下好几个。当地人说“常村街道五里长,一里一个奶奶堂”,就是这种现状的反映。






    历史沿革

    常村所在的屯留东半县地势很平,据考证在古代曾遍布湖塘水泽,否则附近就不会有北浒庄、南浒庄、北渔泽、南渔泽、顾车(原名雇车,传说秦始皇东巡时在此村弃舟登岸,雇车前行)等好多和水有关的村名了。而白龙寺之西的白龙堰院的古井中,也传说有一根粗长的铁杵塞于龙嘴,否则“若拔其杵,则远近皆为泽国矣。”但凡有水之地,自古以来就膜拜龙神,这也能够直接证明常西白龙寺的历史之久远了。据说,常西的白龙爷称呼当地石室村的蓬莱宫主神为舅舅,而叫附近顾车村的奶奶庙主神为姑姑,这种说法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也无从考证,但多少年来,当地的人们就那么习惯性地互相插科打诨,其中也很具有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其实常村一带除了这座历史久远的白龙寺,还有一些别的庙宇,单说奶奶庙就有不下好几个。当地人说“常村街道五里长,一里一个奶奶堂”,就是这种现状的反映。







    来源:美篇纠结爱恋成诗

    ☟留个言,让我知道你来过

    投稿 | 合作请联系QQ:100380351

    屯留老乡点下面

    ↓↓↓

    阅读原文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